5月25日下午,“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崇明长兴岛。50余名来自央媒、市媒的记者齐聚一堂,采访和报道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发展成果。
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记者们实地了解了实验室如何实现高效技术成果的落地。实验室智能制造大楼实验区,在AI系统的操控之下,标识与分拣装置正在对船舶零件进行激光自动标识。一艘船舶通常是由数十万个零件组成,每个零件都有唯一的身份标识。激光自动标识既能节省人力,也极大地提高了标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在这里还能看到分拣磁吸抓手、搬运机器人、打磨机器人等分工不同的“机器人”,它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有序作业。“未来在一些高危、高负荷的作业环境中,会更多地用机器人来解放人力,我认为这是科技智造非常有意义的一个应用场景。”目睹了整个生产作业流程后,劳动报记者吴泽顺表示。
占地面积236亩的长兴海洋实验室重点布局智能制造、智能装备、绿色动力、资源开发、水下技术、深海探测与极地科学等研究方向,除了研制船舶小组立无人化产线,还取得了攻关深海采矿关键核心技术、研制深水ARV装备系统、自主研制九自由度波浪补偿栈桥系统、设计合成主链降解防污新型涂料等多项集成攻关研究成果。一期5幢实验大楼将于2025年上半年全部正式启用,这不仅会推动海洋装备和科学的发展,也会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海洋经济和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将上海交大高效的技术成果搬到实验室,未来可以更好地应用于周边船企,加快产业转化,增强国家海洋研发力量。”第一财经记者邹臻杰发出这样的感叹。
随后,记者们来到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园区,调研园区规划,通过现场采访和交流进一步了解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如何培育发展海装产业新质生产力。作为海洋科技岛建设的核心力量,园区以“海洋梦、世界船、智能造”为发展方向,致力于打造产研融合的海洋科技岛。产业园周边汇集了中船集团、中海集团、振华集团等海洋产业巨头,吸引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沪东中华配套项目、上海船舶运输研究所等机构入驻;拥有多个专注于海洋装备研究的创新平台和科技园区,包括上海交通大学海洋装备实验室、上海长兴海洋智能装备创新平台、北斗海智产业园、长兴海洋芯片区产业园、阳光海悦科创中心、临港长兴科技园以及海洋家创客基地。
在后续采访交流环节,记者们聚焦产业园区“如何聚才引智、筑巢引凤、提升为企服务的质效”“科技政策如何保障落地”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记者们纷纷表示,通过直观、深入的实地调研采访,对崇明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推进海洋装备产业发展成果有了更为具像的认知,认为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发展前景无限广阔。
来源:上海崇明